
“互聯網+”是2015年由騰訊馬化騰在人大會上提出,也是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。從一開始簡單的互聯網+、深入落實互聯網+到全面落實互聯網+,顯示著互聯網+的重要代表性,而最終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都是要落實到互聯網+。
“互聯網+”的概念和本質是什么?傳統企業和移動互聯網平臺如何借用互聯網+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營銷?以下會針對“互聯網+”進行更全面、全新的詮釋。
1、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本質區別
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有兩個本質區別:識別客戶、連接客戶,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是基于這兩個區別點來綁定或控制傳統企業的。而互聯網+的目的在于解決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本質區別:在移動互聯網平臺所有的客戶都是虛擬身份,是一個符號,無形的人,在傳統企業客戶是真實可見的;ヂ摼W+把線下的店鋪變成線上的流量,把真實的客戶變成ID客戶。連接是指ID的連接,需要有ID才可以創建連接,也可以數據共享,客戶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任意消費,但是店鋪之間無法進行連接。

2、互聯網+的本質是技術轉化為工具的應用場景
互聯網+是把移動互聯網技術轉變為各個行業當中工具的一種應用場景。比如外賣平臺,是利用互聯網+把線下的傳統企業搬到了線上,如果沒有互聯網+的話是實現不了的。不過互聯網+變成了控制傳統企業的工具,而四維廣告營銷學是把互聯網+模式變成一個標準化的工具,賦予給所有的傳統企業。
3、電子商務不是“互聯網+”
互聯網+不是京東、淘寶,不是簡單的網上購物平臺,電子商務必須有巨大的流量支撐,是純線上的模式。而“互聯網+”是傳統企業依托于原有店鋪、原有客戶資源,借助傳統的廣告介質和載體,依賴互聯網工具與廣告載體,把線下客戶轉變為線上客戶,進而實現線上線下互動營銷的新模式,其本質是營銷的創新。
4、為什么你的產品上了電商平臺反而死掉了
線下傳統企業的競爭對手局限于當地小地方,一旦放到線上電商平臺,面臨的是全國競爭,甚至全球競爭。原本的優勢蕩然無存,為了應對競爭,不得不加入價格戰,想盡辦法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,降低利潤,導致產品質量下降。不僅賺不回本,還要遭受質量檢控問題。

5、線下店的體驗功能是核心競爭力
在線上消費無法確定產品質量問題,無法辨別真假,具有差異化。而線下店,是在真實場景下具備真實體驗感,比線上可靠得多。能追蹤到店面地址、店主信息,產品有問題也可以直接上門投訴,保障消費者權益。
6、萬達為什么做不成互聯網
在萬達沒有失去自身資源時,最應該做的是把寫字樓、賣場、商家打通,在萬達體系當中形成一個閉環,做線上線下互動營銷?墒侨f達卻背離了自己的資源,沒有基于自身資源優勢去進行開發,忽略了萬達的根基,而是做了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陌生領域。

7、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是通過線下來獲客的
互聯網平臺的獲客模式全部是線下,像美團、餓了么,最開始是在飯店里貼張海報,讓客戶掃碼下單。像滴滴也是在出租車里放收款二維碼,讓乘客掃碼付費。所有的推廣都是通過線下的傳統廣告物料為入口進行推廣,推廣到一定程度時,才變成自己平臺的流量。
8、“互聯網+”起源于O2O
從2021年移動互聯網誕生以來,O2O這個詞就引入了中國,到2015年后就換了個名稱——“互聯網+”。O2O就是把傳統企業線上線下的互動營銷搞得紅紅火火,是一維、二維、三維整合的店鋪,和四維的互動營銷;ヂ摼W+是在原有的模式基礎上把互聯網轉變為一種工具,轉變工具的目的是為了把客戶的身份、店鋪的身份、產品的身份進行轉化,這個才叫真正的“互聯網+”。
9、應用于廣告領域的互聯網技術與單純的互聯網技術需求不一樣
傳統廣告的價值在于它的展示幅面大,而且是靜止畫面,方便客戶理解。單純的互聯網技術更多是追求“炫”,用動畫游戲的角度開發互聯網的應用產品,十幾個動畫組成一個頁面,把一個蛋糕切成了十幾個分支,而客戶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蛋糕,需要的是形成一個整體的固化銷售形象。并不是所有的互聯網工具炫就好,好玩就好。特別是作為廣告領域的應用,大量的靜態頁面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,必須要研究消費學,研究客戶的互動心理,理解客戶的需求。
結語:
“互聯網+”絕對不是“純”的互聯網,也不是“純”的實體企業,是以實體企業、實體店鋪、實體廣告為主,利用互聯網+幻化為工具,打造一個新的營銷業態!盎ヂ摼W+”既是一個工具的應用場景,更是一種生態。
牛云老師認為:“互聯網+”在未來整改中國的傳統經濟轉型過程中,擁有非常巨大的市場。未來所有領域的共享、分享、融合、創新,都是基于對互聯網+的認知理解架構之下的技術轉化成果的應用。這就是真正的“互聯